- 谷剑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出战略部署。财政部以财政科学管理课题为重要抓手,鼓励和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本文以安徽省“1+11”试点方案为研究对象,从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阐释财政科学管理的时代价值、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文章指出,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其管理水平直接决定党委和政府决策部署落地成效、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安徽系统提出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各部门、上下级政府、财政自身治理四组关系的改革框架,并围绕顶格推进、学术思维、纵横贯通建立实施机制,构建具有示范意义的财政科学管理新模式。研究认为,只有将财政改革融入政府治理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才能破解支出固化、财力紧张、债务风险等现实难题,实现财政稳健运行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2025年08期 No.116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工作的推进情况,并从切实提升浙江省财政管理系统化、精细化、标准化等角度分析了阶段性成效。基于以上分析,文章提出进一步加强中长期规划管理、健全高质量激励引导机制、完善绩效管理和评价机制等对策建议。文章指出,浙江将持续深化试点任务攻坚,注重实效导向,边试点、边总结、边迭代、边实施,力争尽快形成一批具有首创性、引领性的标志性改革成果,全面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财政政策和资金管理效能,为全国财政科学管理贡献更多浙江实践。
2025年08期 No.116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 广州市增城区财政局、广东财经大学联合课题组;
在财政“紧平衡”形势持续加剧背景下,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已成为提升财政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广州市增城区聚焦支出固化、条块分割等现实难题,系统探索出“底数清理—清单管理—绩效闭环—条块协同”的“四位一体”预算治理模式,推动预算管理从“财政单向分配”向“多元协同共治”转型,显著提升了财政运行韧性和资源配置效率。针对改革实施中的部门协同、绩效运用与基层能力建设等环节仍存的短板,本文进一步提出健全绩效约束链条、建立跨部门预算协同机制、推动零基预算与中期财政框架一体化、提高基层预算能力等优化路径,力图为全国范围内推进零基预算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经验与政策启示。
2025年08期 No.116 1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 汤玉刚;王梦溪;
空间财政学是理解资源空间配置与空间发展不平衡的钥匙,它是位于财政学、新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交叉地带的子学科。财政联邦主义与新经济地理学是空间财政学的两大理论基石,空间计量经济学、基于地点的自然实验及准实验方法、量化空间一般均衡模型的发展与应用,为空间财政学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结合中国特色的财政制度、土地制度、政治与行政管理体制,瞄准城市化、城市群与都市圈、城市内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坚持科学研究方法论,构建包容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的中国空间财政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当代财政学人的历史使命。
2025年08期 No.116 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 戚广涛;
本文基于亚洲开发银行项目与典型案例研究,剖析中国减贫与区域合作基金在多边开发体系中的角色重构路径。研究表明,基金通过减贫经验共享、区域合作深化及绿色转型探索,创新多边开发融资参与模式,丰富发展中国家经验输出路径,为传统国际发展合作提供差异化方案,成功推动了中国从亚洲开发银行借款国向区域合作主导者的转变,为全球发展合作开辟了一条“发展中国家经验输出—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新兴经济体协同”的新路径。本文基于亚洲开发银行框架下中日韩信托基金的对比分析,阐释了中国基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围绕资金与支持领域、项目管理、内外部环境应对、可持续性与数字化、多方协作保障等方面提出基金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5年08期 No.116 4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 邓明;邓雯青;黄凯峰;
分税制改革后,中国的财政制度并没有明确规定省以下政府间的财权分配关系,导致省以下地方政府间财权分配关系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进而影响了地方政府行为,并可能对地区内企业生产活动产生影响。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权分配关系不确定性对地区内企业排污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工业企业污染数据库以及全国地市县财政统计资料,以县级增值税分成比例的标准差度量县级政府面临的财权分配关系的不确定性,研究其对地区内企业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县级政府增值税分成比例不确定性的提高会显著提高地区内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强度;机制研究发现,县级政府税收分成比例波动增加会提升税收征管强度,企业会选择降低减排投入、减少绿色创新来应对税收负担的上升,进而导致污染物排放强度上升。
2025年08期 No.116 6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 王振振;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入“从有到好”的新阶段,制度改革优化是关键。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保基本”的制度,因其待遇水平低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系统总结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效、面临的问题及原因,结合相关决策部署和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应将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作为下一步改革重点,并建议目标水平不应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统账分离”,划分为普惠性养老金制度和个人养老金制度,将普惠性养老金水平提高至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时做大做强个人养老金制度等改革路径,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更好保障老年人生活。
2025年08期 No.116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7K] - 李欣;
英国税收政策经历了面临冲击时的暂时性减税,到后续调整阶段的增税,再到经济和财政稳定后的结构性增税的政策调整。即便在面临冲击时,减税也不是英国应对措施的重点。由于公共债务过高,暂时性减税很快被增税措施所取代。在经济和财政趋于稳定后,因公共债务高企且公共部门支出压力较大,英国实施了结构性增税措施。增税的重点在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通过让高收入个人和高利润企业多纳税,体现了量能课税原则。减税的重点在于减轻劳动者社保缴费负担和增加针对企业投资的税收减免,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工作时长及刺激企业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结构性增税使得英国在保障必要支出的同时改善财政状况,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接受,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5年08期 No.116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 席卫群;凌兴;
随着技术的进步,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打造竞争优势、提升治理能力的关键路径。本文以2012年至2024年期间A股市场的高新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探讨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税收优惠政策显著促进了高新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机制分析表明,税收优惠政策通过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缓解融资约束以及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来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对非国有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基于此,本文从优化企业创新产出激励、完善税收返还政策、缓解融资约束及实施差异化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提出政策优化建议。
2025年08期 No.116 10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 黄江玉;任清红;甄德云;
政府应急采购是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冲击以保障民生的关键治理工具。本文通过精准识别2015—2021年各省份政府应急采购规模,并将其与CSS数据库的民生保障数据进行匹配,实证分析了政府应急采购对民生保障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政府应急采购对民生保障的影响呈正U型关系,当采购规模较小时,有限的采购资源被低效稀释,难以及时消融重大风险带来的负面冲击;随着采购规模增大,受规模效应、协同效应、信号效应等影响,政府应急采购对民生保障产生促进作用。政府应急采购通过增强对民众生命健康安全和就业收入水平的支持,提升了民生保障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防灾减灾、应急储备和灾害救助阶段的政府应急采购对民生保障具有显著影响,政府应急采购对高老龄化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少数民族群体的影响具有显著性。
2025年08期 No.116 11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 赖华侹;刘定;任迎伟;
面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的双重挑战,本文旨在探讨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对提升宏观经济韧性的潜在影响。通过构建一个集金融摩擦、内生技术进步和财政政策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本文深入分析了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对经济恢复速度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政府支出增加虽会加剧金融供给摩擦,但通过有效提振社会总需求、抑制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从而有利于加速经济复苏。进一步对三种支出占比调整的模拟揭示,在固定财政支出总量的条件下,增加政府投资比重对增强经济韧性最为有效。同时,增加对居民的转移支付提升家庭效用,具有更高的社会福利效应。为激发中国经济的韧性,政府应依据宏观目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发挥财政支撑作用。
2025年08期 No.116 13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 王银安;王准批;
重大灾害灾后重建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资金管理是影响重建效能的关键环节。本文以河南省卫辉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灾后重建的特点,分析了重建资金分配、使用、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包括资金分配缺乏准确数据、相关政策不衔接造成实施困难、部分领域存在资金缺口、资金使用管理方式与重建实际不匹配、资金审计检查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等。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建议从国家治理视角出发,通过进一步明确灾后重建事权划分、优化对灾区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重建资金管理制度、强化相关政策衔接、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审计监督机制等,提升资金使用效能,调动地方积极性,提高灾后重建效率。
2025年08期 No.116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