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院长提出,学术期刊是学术交流、思想传播的重要平台,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提升国家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有重要作用。回顾中国200余年的期刊史,不同的时代背景赋予了报刊杂志特殊的时代使命。学术期刊代表一个时代的思想高度和学术水准,是促进学科建设,引领学术发展,创新话语体系的重要载体。他进一步指出,财政学术期刊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重要部分,其高质量发展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必不可少。一方面,作为优秀财政科研成果的传播载体,财政学术期刊是财政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能够持续集中刊发财政学科的高质量论文,既同步于财政研究,又先于财政研究。另一方面,学术期刊专注于财政学术创新、财政理论创新、财政思想创新,要引领财政研究,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发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作用,引领财政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助力扩大财政传播影响力。《财政研究》和《财政科学》一直致力于做好党和国家与人民、社会和市场之间的财政沟通桥梁,并积极发挥推动在中国财政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中的特殊作用。现阶段,面对财政发展中的重大命题以及期刊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财政研究》和《财政科学》通过主动加强内容策划、创新发展模式、开拓培育机制以及前瞻适应数字化和国际化等方式谋求高质量发展。
在期刊评价机构及同行交流环节,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管理世界》社长李志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财贸经济》《财经智库》副主编杨志勇,中央编译出版社副主编、《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编辑部负责人贾宇琰,《财贸经济》编辑部主任王振霞,《税务研究》编辑部主任陈双专,《经济学动态》编辑部副主任李仁贵等参与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一是数字化。传统印刷向数字出版转型,纸质媒介正面临“最后的恐龙”的挑战。在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学术期刊要以“内容为王”,避免“以量为先”。二是免费化。现阶段,开放趋势明显,订阅模式已经向OA转化。三是平台化。为编者、作者、读者以及审者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尤其关注编辑部的技术跟进问题。四是特色化。倡导和鼓励期刊的发展一定要有特色的方向和特殊的定位。五是去影响因子化。国内外对学术论文、学术期刊的评价方法正在逐步修正和完善,更加倾向于去影响因子化。
《管理世界》社长李志军认为,学术期刊要紧密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角度对中国故事进行全面诠释。在此过程中,要发挥学术期刊展示学术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支持人才成长等功能。他总结了办刊经验,一是学术研究要更加脚踏实地,源于实践,服务实践;二是避免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要突出思想高度,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要警惕过度数字化、模型化趋势,运用恰当方法服务论文写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财贸经济》《财经智库》副主编杨志勇认为,期刊是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的重要阵地,促进期刊高质量发展要关注以下三点:一是突出期刊定位和风格,体现独特性;二是探寻好的文章,让好文章成群结队地出现;三是构建以编辑为中心的体制,发挥期刊关键作用。
中央编译出版社副主编、《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编辑部负责人贾宇琰结合企业办刊经验提出,当前学术期刊发展面临编辑队伍建设、经营以及融合发展等多方面的挑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通过主动调整编辑队伍的结构,关注编辑职业成长,利用新媒体积极扩大平台影响力的方式迎接挑战以促进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财贸经济》编辑部主任王振霞认为有三类好的选题,一是政治文件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二是热点事件、经济现象背后的理论机理;三是本学科领域的经典命题及其新变化。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要关注真问题,重视理论基础,运用恰当方法,要做到思想性、可读性、规范性和观赏性并存,短期长期充分把握,立足历史视角和中国视角。
《税务研究》编辑部主任陈双专结合办刊经验谈到,编辑部要通过主动出击、主动策划选题和主动约稿引导研究方向;重视内容的传播,多手段、多渠道扩大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树立传播力就是影响力的观点;保持与作者和读者的良性互动;促进编研结合,让编辑融入学术研究进程之中。
《经济学动态》编辑部副主任李仁贵认为,关于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有两个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一是办刊特色化,期刊的同质化问题相当突出,但是囿于现行期刊评价机制,办刊特色化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二是学术生态问题,在数量化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作者所处的学术生态和接受的学术训练也受到影响,能够突出思想深度的理论性文章更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