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财政科学》专题沙龙第3期(总第12期):
2020年11月28日上午,2020年《财政科学》专题沙龙第3期(总第12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在京成功举办。此次沙龙就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现状、主要困难、解决办法与政策建议,以及典型案例经验等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傅志华副院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葛察忠所长、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理论税收研究室龚辉文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陈洪波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祁毓副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研究中心陈少强主任出席此次沙龙并作主旨发言。沙龙由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刊物编辑部负责人陈龙研究员主持。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邢丽副院长出席此次沙龙并作开场致辞。邢丽副院长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新进步,流域生态补偿作为生态保护的重要治理手段,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希望此次沙龙在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核心词的同时,能够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和优化提供建议和思路。

傅志华副院长围绕“可持续地实现生态价值的补偿”这一题目做主旨发言,总结流域横向补偿机制存在产权确定难、标准判定难、足额补偿难的“三难”问题,指出当前面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足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葛察忠所长首先介绍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工作的进展与成效,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缺乏持续性,流域横向补偿资金项目机制不合理,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待完善以及流域生态补偿实施保障有短板四个方面,随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龚辉文主任总结了生态资源的功能价值、稀缺性、地域性及季节性特征,认为现行补偿方式面临着不稳定性问题,以及由不稳定性引发的不确定性,解决的办法是建立综合型基金,由政府出资为主以市场化方式管理并运营,充分发挥其补偿功能、协调功能与生态平衡功能。陈洪波研究员基于“生态补偿”的概念及其性质、机制,探讨了生态资源产权及划分标准,并提出了一套与之相对应的制度体系。祁毓副院长基于文献与文本视角对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对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中存在的区域差异、财政成本上升与补偿陷阱问题及潜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措施。陈少强主任首先介绍了我国推进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背景,指出当前我国生态保护任务已经由“全面推进”转向“高质量发展”,时间紧,任务重;进而根据流域横向生态补偿高质量推进的特点分析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并就如何化解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此次沙龙采用“专家现场主讲、网络直播观看、线上线下互动”的形式。在互动交流环节,出席会议的领导和专家围绕微信、直播平台征集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